元宵節,是中華民族傳統春節后的第一個節日,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又叫燈節。叫燈節的原由是這天晚上自古就形成的賞燈,在山西素有正月十四試燈,正月十五正燈,正月十六烘燈的習俗,烘燈就是把燈籠燃燒掉。元宵節根源于民間燃燈祈福的念意,人們歡度元宵節的活動主要有賞燈、吃湯圓、猜燈謎、放鞭炮(爆竹)煙花、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早船、扭秧歌、賞月等活動。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和八月十五中秋節有同樣賞月習俗。
民間自古就有“十五月亮十六圓”的說法,據說每年正月十五賞月最好的時機,是日落后到子夜前后,仔細觀察月圓的規律,這些說法還是有道理的。
我小時候,過了春節后又盼著元宵節了,到了這一天飯桌上除了母親做了幾盤平常很少吃的主菜,母親總會煮一斤多元宵分給全家人吃,那濃濃的糖汁粘甜讓我到現在難以忘懷。雖然我幾十年吃過數不清的元宵,小時候吃的元宵節味道是最香甜可口純正的。那時的元宵都是手工制作,糖餡也都是天然的,沒有任何添加劑。那個年代家里窮,但爸媽總得讓我們弟妹都有一個用紅紗布做的圓燈籠,還買了幾把小蠟燭發給大家。正月十四晚上我們弟妹打著燈籠興高采烈地走在巷口街尾,后面跟著打著各種型狀燈籠的小伙伴,拉了長長一溜,象是走馬燈。我害怕弄不好燈籠著火,還沒到十五元宵節就趕緊收兵回家,準備十五晚上玩個盡興。
記不淸有一年元宵節當晚,我家后巷有個小伙伴他母親是老師,家境比較富裕些,在他家門口放了一個孔明燈,被點燃后不一會就搖搖晃晃升的超過屋頂,隨著陣陣小風越升越高,漸漸的遠去,小伙伴們尾隨其下,追逐戲弄追趕著漸漸飛遠的燈籠……在此過程中有一個小伙伴光顧著看天上的孔明燈,不小心讓地上的小磚頭伴了一下,手中燈籠里的蠟燭被弄倒了,他的心愛的燈籠點了“天燈”,誰也幫不上忙,眼看火紅的燈籠成了一個灰色的竹皮架子,他大哭起來,嘴巴嘟囔著“明天晚上才烘燈呢”。不知誰“雞毛信”送的很快,小伙伴的媽媽便急匆匆地跑過來,但他一見媽媽更放聲大哭起來,在媽媽的勸導下,并答應明天重買個更好的,他才破涕為笑,又加入了我們亮燈的隊列,一直玩耍到夜深才興致未盡各自散去。
最讓我們這些當年被稱之謂小家伙、小孩子的小伙伴最期盼,也是最喜歡的,還是正月十五鬧元宵的表演隊伍。有耍龍燈、扭秧歌、倒騎驢娶媳婦的,但我和一群小伙伴在鬧元宵隊伍跑前跑后尋找著“小鬼打架”,這是我們最愛看的一個表演。所謂“小鬼打架”,是一個人爬下,身上邦著兩個象小鬼一樣假人,兩只手和兩條腿都做為兩個小鬼的腿,在操作打斗摔跤時,玩“小鬼打架”自己用自己的雙腿與自己的手臂連貫操作,疑似做”小鬼打架”情節。這讓我們這群小伙伴高興致極,大家邊看邊為操作者加油吶喊,這個叫黑鬼加油,那個喊紅鬼加油,打了很久兩個小鬼難分勝敗。突然,我的小伙伴建娃和立娃沖了上去,直接把兩個小鬼推倒,一邊推一邊喊,打死這個鬼東西,玩“小鬼打架”的朱叔叔露出真身,高聲呵斥,搗什么亂,滾開!在場的觀眾笑聲一片,我們也很不情愿的一轟而散。
如今,鬧元宵的各種表演活動仍在繼續,而且隊伍服裝道具,傾注了現代化元素,即豐富又多彩?,F在我們當年的玩童己逐漸變老,但與我們小時候的童心之情、孩童之感不能比似,我們渴望童年的時光,無憂無慮的時光。元宵節,己成為兒時的美好記憶,現實的歡快多彩,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偉大的祖國復興之夢、強國之路,再次召喚華夏兒女要為此而團結奮斗!相信中華民族再次騰飛指日可待! (永濟市老體協 牛廣興)
陳靖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