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市文旅事業紅紅火火之際,平城區陽和坡知青大院也是車水馬龍人流不斷。我結伴出行來到了知青大院,追尋一個時代的產物,了解一段不尋常的歷史。
知青大院位于雷公山下的平城區馬軍營街道陽和坡村。陽和坡村為半山川地帶,該村座落在向陽山坡,故名為陽和坡。由于有一座水母娘娘廟,廟里有一眼泉水,常年滋潤著這里的土地,所以該地段逐步變得山清水秀,林木蔥郁。除了水母娘娘神話故事的演繹,又因地處山陽,返青較早,陽和坡成為方圓百里及大同市大戶人家每年清明踏青游玩的好去處。每逢此時四面八方的民間藝人紛紛獻藝,秧歌、高蹺、撓擱、抬擱等精彩紛呈。隨著民間文化的發展,陽和坡村產生了一種地方特色戲劇,因其獨特的演唱發音方式,歡快火爆的打擊音樂等特點,被人們取名為“耍孩兒”,在晉、冀、蒙一帶享有廣泛聲譽,至今陽和坡村里的耍孩兒劇團在周邊地區還有著廣泛的影響。就在這個充滿民俗文化的小村莊里,歷史的車輪滾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期,知青大院誕生了,60余名下鄉知識青年曾在此院生活、學習、勞動。近年來,隨著大同市文旅事業的發展,作為大同十大特色村鎮的陽和坡知青點,修復了以前知青生活學習的食堂、宿舍、供銷社等,還修建了知青記憶館、文化活動室和餐飲區。
驅車來到陽和坡,赫赫有名的“知青大院”映入眼簾,走進村中心街口,“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具有時代烙印的標語醒目地展示在小道旁邊的墻壁上,我們在此合影留念。這時,見到了陽和坡村老年健身站站長任梅英,她年逾花甲,非常干練,兩眼炯炯有神,侃侃而談,成了我們的向導。任梅英站長帶著我們參觀了知青大院的全部景點,并向我們介紹了全部的修復過程。在她的帶領下,我們先后參觀了當時的知青點宿舍。宿舍分前后兩排,男生在前排,女生在后排,宿舍前都有精致的小院,小院的花欄墻灰磚砌成,約1米高。1973年12月,首批來自大同礦務局一中的21名插隊知青就居住在此,據說當時沒有這么精致,經過插隊知青的不斷努力,在帶隊干部、村干部的積極爭取下,上級撥款建起了目前看到的知青大院。大大改善了知青們的居住環境,先后三批插隊知識青年全部在這里居住、生活,留下了深刻的時代記憶。2021年陽和坡村委會為了讓后人記住這段難忘的歷史,重新修繕房屋,凈化院內環境,打造了這個已經遠近聞名的知青大院,這個知青大院先后三批插隊知識青年共計68名在這里留下了歷史的足跡。
接著,我們參觀了供銷社,供銷社的每一種商品都充滿了我們這一代人熟悉的記憶,商品價格的低廉是現代人不可想象的,計量工具也是那個年代的產品。
步入知青記憶館,每幅珍貴的照片,展示了當年知識青年到農村的全部珍貴歷史篇章。我自己雖然沒有插過隊,但我擔任過一年的知青帶隊干部,對知青戰天斗地艱苦的生活歷程也是有著深刻的了解和難以忘懷的情感。致敬知青歲月,飽含了一個特別的時代,給了一代人特別的經歷。一段特別的經歷,造就了一代人特別的人生,展館濃墨重彩的每一筆帶著我們走進已然遠去的那段激情歲月......知青們田間勞作、打掃衛生、拜師學藝、集體學習、農建勞動、業余生活、知青食堂的時代縮影在這里展現的淋漓盡致。知青歲月美好的青春,他們在農村的土地上揮灑勞作的汗水。生活艱苦,他們以苦為樂,記錄了知識青年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農村練就了他們堅強不屈的品格,成了他們返城工作和生活取之不盡的寶貴財富。通過圖片展,我們感覺到知青們在最美的年華,勞作在鄉村的廣闊田野上,播種耕耘收獲,他們在如歌的歲月堅守在火紅的信念中,奮斗拼搏成長,農村給了他們一片廣闊天地,在廣闊天地中錘煉壯志雄心。時代鼓舞他們敢于大有作為,與共和國一起搏擊時代激流。這段歷史刻骨銘心,正如習近平主席說及插隊的時光“廣闊天地,終身難忘”。
目前,知青大院所在的舊村人家已全部搬遷至新村,這里已打造成了一處集文化、休閑、商業、旅游為一體的具有知青情感的鄉村體驗地。
參觀結束了,但我的思緒在慢慢的擴張,回想著那個難忘的火紅年代……(平城區老體協 劉桂燕)
陳靖編輯